当前位置: 过滤机 >> 过滤机资源 >> 山海情更长闽宁镇再次登上人民日报
再次“出圈”
闽宁镇热度不减
年2月8日出版的
《人民日报》
在二版要闻版刊发
《从干沙滩到金沙滩,宁夏闽宁镇——
新春话小康山海情更长》
??
彩灯高高挂
处处年味浓
驾车从宁夏银川一路向南
大道两旁
鳞次栉比的农房张灯结彩
喜气洋洋
远远望见一片片农业大棚
光伏电板在阳光下泛着金光
闽宁镇便到了
(闽宁镇海坤摄)
上世纪90年代初
这里还是片未开发的荒土
来自西海固山区的贫困群众迁居至此
(《山海情》剧照)
年
福建开始对口帮扶宁夏
扶贫产业在这个由两地名字命名的地方加速发展
20多年间
“田里无肥料,地里不长草”的“干沙滩”
转变为农业发达、商贸繁荣的“金沙滩”
闽宁镇原隆村村民在温棚中工作。人民日报记者张文摄
产业更兴旺,群众增收忙
池中锦鲤游得欢畅,地里芹菜葱茏挺拔。原隆村农业基地的一处温棚,50岁的冯秀清忙得不亦乐乎:撒鱼食、查水质、翻整土壤……外面滴水成冰,温棚中却生机勃勃。
“刚搬来镇上时,除了种地啥也不会。现在我成了技术骨干!”年,冯秀清一家从西海固迁到闽宁镇,镇上的现代化农业让他开了眼:四季如春的日光温棚、高度协作的农业机械……老冯边干边学,如今在温棚里负责管理养鱼和蔬菜种植,月薪多元。
通过对口帮扶,闽宁镇实现从传统小农生产向集约化、高效化现代农业转型——福建先后派遣近名挂职干部,0名科技、教育等专业技术人员兴修水利、改良土壤,为农田大规模流转打下基础;大批企业前来投资现代化种植和养殖,用先进农业生产理念为闽宁镇发展注入内生动力。
“以前我们只能趁农闲外出打零工,如今在家门口的温棚工作,收入也不错,还能拿土地流转费和村集体分红!”冯秀清告诉记者,现在夫妻俩每年总收入超过10万元。
截至年底,闽宁镇已引进各类企业34家,大量资金、技术投向这片热土,形成特色种植养殖、光伏发电等支柱产业,仅修建各类温棚便达栋。目前,通过入股分红、务工就业和流转土地等实现稳定增收,全镇人均纯收入达1.5万元,相比年增长了近30倍。
日子富了,底气足了,干劲被点燃了。在农业企业的技术指导下,园艺村村民刘玮一边在大棚务工,一边学习技术,逐渐“出师”。村里新建温棚,刘玮一口气承包了4栋种植西红柿。“去年,光是种西红柿就挣了15万元,再加上偶尔给企业打零工,我们一家收入将近20万元。”刘玮开心地说,“今年是虎年,我再加把劲,好好干一场!”
(闽宁镇海坤摄)
既是产业镇,也是生态镇
原隆村口,一汪渠水清澈透亮,泛着微浪奔向田野。“镇上提倡绿色种养,不能向河渠排放一滴脏水。”原隆村村委会主任万学峰告诉记者,无污染循环农业已成为闽宁镇农业产业的主流。
鱼菜共生便是其中一例。在原隆村佳闽农业基地的温棚里,加载了过滤机、发酵罐、紫外线杀菌设备的鱼池,同一旁的无土蔬菜栽培架一起,形成废水零排放、绿色无污染的生态循环。“鱼池水过滤后进入栽培架,无土栽培的菜吸收掉水中的富营养物质,剩下的水在杀菌消毒后又回到鱼池。”该基地负责人王金福说,水池中的鱼粪发酵还田后,不仅无需再施化肥,更进一步减少了污染水质的风险。
“施了鱼粪肥料的芹菜亩产可达公斤,比普通化肥增产15%,生态和经济效益双收。”王金福说。
荒滩上建成的闽宁镇,始终坚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生态修复、防沙治沙、镇村绿化……目前,全镇共植树造林1万余亩,彻底告别了“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脚泥”的历史。同时,全面推行高效节水农业,在发展生产的同时保持山清水秀。
如今,闽宁镇常住人口已超过5.5万人,生活污水处理却毫无压力:来到原隆村东北口的一处林地,地上是绿化带,地下则是污水处理站,全村万余人的生活污水,经过消纳处理后,变成汩汩清流,回到黄河。
这样的地埋式污水处理站,全镇共有25座,不仅节约土地,而且几乎没有噪声、异味。总长多公里的污水管网,将镇上家家户户生活污水全部回收。
(闽宁镇海坤摄)
农旅相融合,未来更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