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过滤机 >> 过滤机发展 >> 黄河每天冲鱼入海,大部分淡水鱼无法存活于
黄河是我们中华文明毋庸置疑的母亲河,在这条河流之上,中国人创建起了一个延续了年的文明,但是这条河流背后的秘密却依旧没有被我们完全揭开。
我国古代著名诗人李白曾写道:“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由此可见,黄河在千百年的历史中一直以一个较为稳定的态势,不断向海洋输送着河水。
这也就引起了不少人的疑惑:黄河倾倒入海的河水当中一定有着不少河里的鱼类,但是这些鱼大部分都是淡水鱼,它们在接触海水之后就会面临生命的威胁,那这些鱼最后去了哪里呢?
鱼的分类如果我们以一种较为简单的方式将鱼类生物分类的话,可以分为咸水鱼与淡水鱼,这两种鱼类的生活环境有着十分明显的差异,虽然都是在水中游动,但是彼此却无法适应对方的水体。
淡水鱼之所以不能长时间接触海水,是因为它们的腮部结构与咸水鱼有着本质上的不同。
鱼类动物将腮作为主要的呼吸器官,在游动的过程中,鱼类使用鱼鳃来过滤水中的氧气,获得氧气分子,这样的过程是鱼生存的必要条件,因此正常的腮部运动带来的呼吸,对鱼来说极为重要。
而在我们观察淡水鱼的鳃部时,就不难发现淡水鱼的鳃十分鲜红,这是因为在腮部有着十分复杂的血红蛋白结构,淡水鱼凭借这些结构才能在水体当中进行基本的氧气交换。
不过这些细胞是可以被杀死的,海水当中富含盐分,盐可以将这些淡水鱼的腮细胞杀死,使这些淡水鱼的呼吸受阻,最终命丧海洋。
咸水鱼在千百万年的演化之中却将自己的鳃部保护起来,让它们可以在咸水当中正常呼吸。
从这些鱼类的基本生理结构中我们不难发现:淡水鱼是无论如何也无法逆转自身的生物属性来适应海洋当中的环境的,那么那些被冲入海洋的黄河内的淡水鱼最终又去了哪里呢?
海洋与河流的灰色地带事实上黄河与海洋之间有着一个灰色地带,这片区域也被我们称之为黄河的入海口。这个区域内的水质由于长时间以来不间断的流通而较为清澈,其内部的盐分含量也较低。
淡水与盐水有着十分显著的差别,由于这两种水体的质量以及密度皆不相同,因此在迅速接触的过程中无法马上混合在一起,黄河入海口的水也就出现了明显的淡水盐水分层现象。
淡水鱼虽然无法在海水当中生存,但它们自身却可以忍受盐度在3‰以下的水,因此入海口对于淡水鱼来说并非是致命的地狱,而是抓住生存机会的最后一根稻草。
黄河内的泥沙由于黄河在涌入海洋的过程中携带了大量的泥沙,这些泥沙很容易在狭小的入海口出现沉积的现象,因为它们自身的质量以及密度比海水还要大,因此与泥沙掺杂在一起的黄河淡水鱼类在短时间之内就获得了一个挣扎的机会。
这些被我们人类诟病的泥沙,正是这些黄河内淡水鱼生存的最后希望。
这些泥沙不仅影响着水流的水质,同时还能大大减缓水体流动的速度。
所以黄河的流水在流经入海口的时候,除了出现分层现象之外,还会出现较大程度的减速现象。这两种因素结合起来,就给河水当中包含的鱼类留下了一个逆流而上,争取生命的时间。
鱼儿的逆流而上很多人可能会好奇:面对湍急的黄河水流,许多人类的船只都避免不了翻船的风险,为什么体型狭小的鱼类可以在短时间之内就做到逆流而上的壮举呢?
事实上这和鱼类自身的身体构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鱼的身体呈现形成一个流线型,并且在鳞片处还分泌了大量的黏液,这种黏液可以使得鱼类在接触物体时将身体上所残留的摩擦力降到最小,因此,哪怕是在泥水当中,某些身体健硕的淡水鱼依旧能够以良好的态势进行短时间的游动。
这些鱼儿在被冲到入海口之后,会抓住河水减速的时间段,拼命向上游的其他流域游动,在接触到真正清澈的淡水之后,就立刻消失得无影无踪。
而当它们再次回到黄河水系当中,就不可避免的再一次踏上了被冲入海的命运,周而往复,年复一年……直到这些鱼儿身疲力竭,再也无法有着逆流而上的实力与勇气。
自然的选择事实上,位于大江大河内的淡水鱼在一生当中都避免不了几次“逆流而上”的被动命运,这其实是自然界一种优胜劣汰的选择。
只有身强体壮的鱼类,才能够顶住河水冲刷带来的压力,逆着河流,奋起保证自己的生命。而那些老弱病残则会被冲到海洋当中窒息而死,成为咸水鱼的口粮。虽然整个过程听上去颇有些残忍,但这就是自然界的正常演化,也是生态系统正常保持循环的必要条件。
所谓逆境重生,不过如此海洋中的咸水鱼需要这些淡水鱼作为食物补充,而淡水鱼群体也可以借着这个机会淘汰素质较差的个体。
只有这样,这些野外的生物才能够以更良好的态势完成种族的繁衍。
结语哪怕是几乎没有自主意识的鱼类,在面对危险以及困境的时候,也可以奋起直追,改写自己死亡的命运。
而掌握了高等智慧的我们,也更应该向这些鱼儿学习,在遇到危险之时,保持信心和勇气。
人生处处是“入海口”,只有逆流而上才能够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