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过滤机 >> 过滤机资源 >> 蜜香引来八方客脱贫致富有蜜方黄土高原
来源:长江商报
王保仓向长江商报记者展示蜂脾。本版图片长江商报记者王位摄
黄龙县蜜源植物丰富。
黄龙县被授予中华蜜蜂之乡称号。
●长江商报公益记者李璟发自陕西黄龙
集天地之灵气,采百花之精华。在《神雕侠侣》中,小龙女靠饮用蜂蜜度日,在位于关洛之间的绝情谷独自生活了16载。与杨过重逢时,过儿对她说:“你容貌一点也没有变,我却老了。”
蜂蜜是天然的滋补品,距离绝情谷数百里之外的陕北,有着被誉为黄土高原“绿色明珠”的黄龙县,这里蜜源植物丰富,远离污染源。中华蜜蜂生活在这深山里采花酿蜜,酿出的蜂蜜气味芳香、口感醇厚,营养价值非常高。
黄龙县被誉为“中华蜜蜂之乡”,黄龙蜂蜜蜜香浓郁、营养丰富,属国家一级蜂蜜,也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已成为陕西省乃至全国中蜂产业的标杆。多年来,黄龙县充分挖掘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优势,让村民们在家门口养殖中蜂,发展“甜蜜事业”,酿造着如“蜜”般甜美的生活。小小的蜜蜂成为当地振兴产业的一剂“蜜方”,小小的蜂箱更是承载了农民脱贫致富的希望。
小蜜蜂带来“致富路”
深秋的延安市黄龙县,天蓝云白,馥郁芬芳。国庆前夕,长江商报记者再度踏访黄龙县石堡镇磊庄村,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并没有给大山里的村民们造成过多影响。这几年鼓起来的“钱袋子”,让他们的生活过得愈发充实、美满,并且充满希望。
车沿蜿蜒的山路驶入深山,四周郁郁葱葱,老人们在屋前悠闲地聊天,孩子们在广场上快乐地玩耍。村前潺潺碧水,村后绿色山丘,古朴又现代化的村庄充满诗情画意。
在石堡镇油坊窑蜂场,76岁的王保仓戴上防护帽,小心翼翼地从蜂箱中取出一格蜂巢。一片小小的长方形蜂格上,爬满了密密麻麻的蜜蜂,吓得周围的游客连连尖叫后退,却又耐不住好奇心,想凑上前一睹为快。老人笑呵呵地说:“没事儿,不蜇人,都是好东西!”
这里方圆3公里内,种满了漆树、五倍子树、槐树等近10种蜜源树种,还有近种辅助蜜源植物,是中蜂养殖的绝佳之地。蜂场里,上百个蜂箱错落有致散布在林间,沿一条小路朝山上走去,还配套建有窖蜜屋、凉亭、石磨,甚至还有个秋千。王保仓告诉长江商报记者,每年一到旺季,来蜂场观光体验的游客络绎不绝,为蜂场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王保仓曾是磊庄村的贫困户,年才脱贫。去年他养殖的10余箱中蜂“大丰收”,摇下来的蜂蜜足足让他挣了1.6万元。老两口这几年的日子,真是过得越来越“甜蜜”。“今年山上的花也开得繁盛,希望还能卖出个好价!”
王保仓老家在河南,但他是个土生土长的黄龙县人。听老父亲讲,当年老家受了灾,来到黄龙县讨生,后来在这片大山里发现了这块“宝地”,便在此安了家。种点口粮,挖点野菜、中药材,一家人靠山吃山,解决了温饱问题。“黄龙这里好啊,是个你来了就不想走的地方。”
王保仓有二三十年的养蜂经验,但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自己瞎整的”。起初,他自己弄了三五个蜂箱,一窝大概能产一二十斤蜂蜜,一年下来可以挣个几千块。但一直以来,磊庄村油坊窑组耕地面积小,产业不明晰,和王保仓一样,这里十来户村民都是广种薄收,属于典型的贫困村。
年,石堡镇经过调研论证,开始布局中蜂养殖产业,按照中蜂习性,在这个背风向阳、四周环山,三季花期交错盛开的沟洼坡台地,建立了油坊窑蜂场。通过划分区域、集中培训、科学帮扶、统一购置蜂箱等,王保仓等贫困户开始了中蜂联合养殖。继核桃之后,中蜂产业也逐步成为了石堡镇的重点产业之一。
中蜂养殖属于短平快生态产业,不与农林争地,不与畜禽争粮,不占用劳动力,群众积极性高得很。王保仓告诉记者,蜂场建成后,镇上每年都会搞几次培训,这几年蜂蜜的产量和质量都明显提高。新购置的蜂箱不仅专业,而且干净,不像以前自己摇蜂蜜时会造成浪费。目前蜂场共有两百多箱蜜蜂,8户蜂农,蜂蜜年产值高达20多万元。
“咱这个蜂蜜好,纯得很,因为蜂场里你不能胡来,卖人家几十块钱的东西,一分价钱一分货,不能哄人。”王保仓说,黄龙这里山上花多,基本上都有药用价值,百样花就有百样药,蜜蜂采出百样蜜,就能治百样病。质量好的蜂蜜可以卖到50元一斤,一窝蜂蜜一般产30斤左右蜂蜜,这里每家每年都能摇几千斤蜂蜜,“万元户”早已不成问题。
“国家脱贫攻坚政策实在是好,我们现在吃得好穿得好,城里有啥我这山里就有啥。”如今,王保仓儿孙满堂,日子过得十全十美,非常满足。看着成群结队的小蜜蜂在空中飞舞,他乐的合不拢嘴。它们也成了帮助村民们脱贫攻坚的小战士。
坚持产业支撑,凸显产业致富新优势。依靠生态资源,黄龙县坚持走差异化的发展道路,最大限度地利用自身优势、挖掘自身潜力,深入实施“一县一品”、“一乡一品”产业推进战略,来确保每个村每个镇有特色产业、每一家每一户有增收项目,尤其是在中蜂养殖和蜂蜜产业延伸上走出了新路子、新模式,提升了生态、特色农产品的供给能力和水平。
绿色生态引领高质量经济
“如果蜜蜂从地球上消失了,那人类只能再活4年。——爱因斯坦”
走进黄龙县中蜂园文化主题馆,墙上醒目的标语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人们:保护大自然和生态环境,人类才能生存和发展。
主题馆工作人员告诉长江商报记者,虽然小小的蜜蜂看起来不起眼,但它们却在地球上担任着重要的角色。世界上超过90%的开花植物都需要通过蜜蜂来完成授粉,植物处于生物链的低端,也是人类吃的最基础的食物。当蜜蜂消失后,地球的生态系统也会受到瓦解。建立蜜蜂主题博物馆就是要让大家更加重视环境保护问题。
中国是世界上第一养蜂大国。根据中国农科院蜜蜂研究所研究数据表明,我国的蜜蜂数量从上世纪90年代初的万群减少到万群左右,10年多的时间,减少了10%。而依据我国草场、森林和农作物的数量,中国比较适合的载蜂量是0万群左右。近年来,国内养蜂人的数量也在大幅减少,蜂群的数量也大幅度减少。特别是在农村,工业化的进程让很多蜂农改行,因为工业化的合成蜂蜜价格远低于原生态蜂蜜,在市场上占比更高。而农药和化学肥料等的使用,也是导致蜂群减少和生态遭到破坏的重要原因之一。
“生态环境是最难得也是需求最多的资源。”黄龙县石堡镇镇长薛兴文告诉长江商报记者,黄龙县是陕北生态环境最好的地方,境内林草覆盖率高达到92%以上,蜜源植物能达到余种,对于发展中蜂养殖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
早在年,黄龙县就开始大力发展中蜂养殖产业,改土法饲养为活框饲养,同时政府为养蜂户发放财政贴息贷款。新技术的推广,政策的支持,促进了该县中蜂产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在年,政府在以往的基础上加大力度发展中蜂养殖,建设了4个标准化蜂场,将中蜂产业列为重要特色产业。
薛兴文介绍,黄龙蜂蜜是纯正的中华蜂蜂蜜,即俗称的土蜂蜜。相比于意蜂,中蜂个头小,采蜜量和采蜜范围也小,采蜜周期长,一年就一季,采的蜜比较杂。中蜂蜜一般是纯天然的,其口感、营养价值、活性酶及微量元素含量均比意蜂蜜高。据检测,黄龙蜂蜜淀粉酶活性平均值(38.62ml/(goh))高出国家标准(4ml/(goh))9倍以上。为保护蜜源,黄龙全县禁止意大利蜂进入县区。
如今,中蜂产业已成为黄龙县的一块生态产业金字招牌。年,黄龙县被中国养蜂学会授予“中华蜜蜂之乡”称号;年“黄龙中蜂蜂蜜”被国家工商总局授予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年举行的第三届蜂业科技发展大会上,黄龙蜂蜜斩获全国“优质中蜂及百花成熟蜜”金奖,进一步提升了黄龙蜂蜜的品牌影响力。今年5月20日世界蜜蜂日当天,在中国蜂产品协会发起的“同心援鄂好蜜助农”项目支持下,黄龙县副县长曹增俊走进淘宝直播间,化身网络主播“直播带货”,短短10分钟时间,就卖出单黄龙蜂蜜,销售金额达3万余元,吸引了万人观看。
中蜂养殖不仅为当地的老百姓带来可观收入,而且通过蜜蜂的授粉作用,还间接保护了绿水青山。黄龙县农业农村局总农艺师陈志军说,近年来,黄龙县立足生态资源优势,坚持绿色兴农、质量强农、品牌富农,紧盯4+X产业全链条增收,突出抓好前管理提质和后整理增效,大力发展绿色生态产业,构建了以苹果、核桃等林果经济为主导,中蜂、大闸蟹、食用菌、中药材等林下经济为补充的生态农业体系,走出了一条以绿色生态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之路。
黄龙县委书记王云祥说,“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是加快黄龙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目前,有以生态旅游为引领、生态农业为基础、生态工业为补充的生态产业体系作支撑,每户贫困户有两项以上长效产业,不仅能顺利脱贫,还能稳步致富。”
多元产业助力脱贫攻坚
中蜂养殖作为传统特色产业,投资少、见效快,是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旅游价值、生态效益于一体的绿色产业,是促进农户增收、发展优势“短平快”的扶贫产业。近年来,黄龙县将中蜂养殖列为继核桃之后又一重要产业,建齐建全中蜂产业链,构建了多元化的产业格局,筑牢了群众脱贫致富基础。
在扶贫政策的帮扶下,养蜂规模不断扩大。如今,市场上每斤黄龙蜂蜜可卖到40-50元,一箱蜂产蜜也在20-30斤,这让越来越多的村民看到了致富的希望。
“县上免费给蜂农发放蜂箱,对我们农村人养蜂帮助很大。我家养了多箱中蜂,今年能产0多公斤蜜,大概收入13万余元。”黄龙县中蜂养殖大户王昌银说。
68岁的王昌银是黄龙县圪台乡白岩村村民,40多年前,一窝飞进自家院子的土蜂,让他从此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年,王昌银一家还守着几十亩山地,靠种一些玉米、土豆糊口。一天,一群蜜蜂飞进他家院子,在一棵李子树上安了家。年轻的王昌银觉得好玩,便找了个箱子给这些小家伙待着,心想把它们当宠物养着吧,说不定还能弄点蜂蜜吃吃。
一次无意中,王昌银在书店看到一本名为《养蜂法》的书,当下就买了,回家尝试着把这窝蜜蜂养起来。那一年,这窝蜜蜂让他足足收了10斤蜂蜜。意外的甜头让王昌银慢慢地将兴趣变成了事业,从此他开始自学养蜂,还写起养蜂日记,一窝蜜蜂,逐渐发展到了三四十窝,并成功摸索出一套适宜黄土高原的养蜂技术。
年,在县乡政策的引导下,王昌银家的山地种上了核桃。院里有蜂、山上有果、地里有粮,他的产业多了起来,口袋也鼓了起来。
年,黄龙县被延安市列为中蜂保护区。当年,王昌银养了50多箱蜂,仅蜂蜜就卖了4万多元。第二年,蜂场规模就超过了箱。去年,箱蜂更是卖了12.7万元的蜂蜜,于是今年王昌银将养殖规模扩大到了箱。
“你看看我这蜂蜜,容易结晶,葡萄糖含量达85%。”如今的王昌银,已成为黄龙县蜜蜂养殖大户。在他的影响下,附近村民也搞起了养蜂的副业。村民上门咨询,王昌银总是倾囊相授。他还成立了黄龙县中蜂养殖合作社,吸纳周边户养殖户入社共同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户和王昌银一样,迈上了致富快车道。中蜂产业不仅拓宽了农民们脱贫增收新路径,也切实增强低收入农户内生发展动力。
年,黄龙县产业扶贫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在无量山景区内打造了无量蜂谷。整个蜂谷三面环山,一面是油菜梯田,不仅是一个中蜂养殖产业园,还是一个森林观光游览园。游客来此,不但可以旅游观光,还可以学习蜜蜂科普知识,购买蜂蜜,体验摇蜜的乐趣。
去年3月,黄龙县白马滩镇投资35万元建成圪崂蜂谷,采取“合作社+农户+基地”的模式运作,通过基地示范、群众参与管理,提高了蜂农的养蜂积极性。蜜蜂养殖正在向规模化、产业化转变,在壮大集体经济的同时,这项“甜蜜”事业也走入了家家户户。
蜂谷的年产收益不仅给蜂农们带来了可观的收入,也让越来越多的村民看到了希望、尝到了甜头,让他们深切真正感受到当地旅游业和脱贫产业发展给他们带来的便利和实惠。如今,中蜂养殖已经在黄龙县7个乡镇实现了产业与旅游、产业与生态、产业与脱贫,产业与经济的深度融合。
截至目前,黄龙全县发展中蜂养殖户近户,建成标准化中蜂养殖示范场30个,箱以上养殖场(户)户,中蜂养殖合作社5个,中蜂养殖协会3个,培育蜂产品加工龙头企业1个,产业投资公司1个,养殖中蜂9.2万箱,年产蜂蜜0吨,农民人均增收近元,实现产值已超过余万元。中蜂产业的发展已成为黄龙当地百姓致富的特色产业之一,成为了脱贫致富的靓丽“名片”。
蜂业迈出转型发展新步伐
农民步入致富快车道,蜂蜜产业也要加速发展。近年来,黄龙蜂蜜通过创建品牌、高科技引领、产业化布局等创新方式来提高品质、凸显价值,引领快速升级换代和转型发展,实现了行业的高质量高标准跨越式发展。
在黄龙县,对于一些不擅长销售的农户们,都由当地唯一的民营企业利峰土特产品公司上门收购蜂蜜。只要蜂蜜达到要求,全部运到该公司,用法国引进的生产线来加工包装后销售。
年,这条耗资48万元从法国引进的成熟蜜生产线在利峰公司上线,成为黄龙县乃至陕西省首条成熟蜜生产线。从蜂脾上机器,蜂巢割口到放入集中摇蜜器,再到过滤出蜜,不但省去了蜂农们繁重的手工劳作,也保证了蜂蜜的干净卫生,提高了黄龙蜂蜜的品质。不到20分钟,60个蜂脾就可加工完成,蜂巢几乎无损。从源头上保证蜂蜜质量,以园区+公司+农户的合作模式进一步提高蜂蜜品质、扩大产业规模,从而让更多人了解、认可黄龙蜂蜜。
石堡镇算子村村民丁文成是这条生产线上第一批与黄龙县中蜂产业园区利峰公司签订协议的蜂农,通过亲身体验,他感受到了高科技带来的便利。“没有外界的污染,蜜脾不损坏,出来以后不用人工再去修整这个蜜脾,直接就可以放到蜂箱里。”
蜜脾如果被损坏,蜜蜂就得花费半个月时间重新做巢,至少少酿两斤蜜。有了这套设备,丁文成再也不用被这个问题困扰了。对于包括他在内的不少蜂农来说,多余的劳力和时间,还可以用在厂房,赚取一些工钱。
在延长产业链方面,推进深加工,提高附加值,也是黄龙蜂蜜的当务之急。
为了市场需求,以及进一步延伸产业链,黄龙县还开发了包括蜂蜜、巢蜜的在内的28种蜂产品,开发蜂蜜洗护产品10余种,实现了从农业产品向旅游产品的转变,既提高了产品附加值,又促进了农户增收。年,该公司销售额达到万元,利润远远超过直接售卖蜂蜜。借力互联网与高科技,黄龙蜂蜜产业的“后整理”阶段即将开启。
“我们的蜂产品都含有蜂蜜提取物,更利于人体的吸收。”利峰公司销售经理侯亚军告诉长江商报记者,黄龙县蜜源植物丰富,大概多种,其中药用植物种,所以黄龙蜂蜜还含有药用价值,这是最独特之处。例如蜂蜜口红和唇膏,含有纯天然蜂蜡成分,不含任何化工材料,对人体没有任何害处;蜂蜜面膜含有蜂蜜提取物,人体更容易吸收,且适用任何肤质的人,不会引起过敏等不良反应。“不亚于市场上一些进口护肤品,价格却比它们便宜得多,目前来看,市场反映非常好。”
近年来,电子商务也逐渐成为黄龙蜂蜜加速外销的一个重要平台。通过搭建蜂蜜和衍生产品线上销售渠道,来推动当地蜂蜜产业生产销售提档升级,优化发展模式。目前,黄龙蜂蜜和蜜产品已跨足22个省,最远销售到了马来西亚等国家。黄龙蜂蜜正在依靠良好的品质和口碑,立足国内走向世界,得到更多人的肯定。除了各类蜂蜜产品,黄龙县还在积极研制蜂蜜酒,依托特有的资源和技术优势,不断寻求产品的延伸链,增加其附加值。
“我们有质量的优势,但我们也有市场的短板。”薛兴文告诉长江商报记者,黄龙蜂蜜质量上乘,但仍面临着市场占有率小、缺乏现代化企业运作等问题。
目前包括蜂蜜、核桃等在内的黄龙农产品,在西安、渭南及周边市县已经打开一定市场,但由于还属于初加工阶段,这些优质农产品还处于“藏在深山无人知”的状态,市场品牌化营销是短板。另一方面,黄龙县目前仅通了一条高速,本土交通情况也不太好。但目前正在建设的两条高速公路即将通车,交通短板正在破解。因此这两年随着电子商务的兴起,物流问题将得到大大改善。
薛兴文说,黄龙蜂蜜现在缺乏的是市场化载体、市场化管理、市场化营销理念和市场资源。他希望借助长江商报公益联盟平台,加强与外界资本市场主体合作,带动黄龙农产品销售,让农民的血汗变成血汗钱,带动脱贫致富。“衷心希望大家能看到黄龙的青山绿水和我们的好产品,让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
责编:ZB